本届戛纳电影节的闭幕让中国电影感到了一种极度失落的伤感。因为,两部台湾电影全军覆没,这与陈凯歌《霸王别姬》时的辉煌、王家卫《春光乍泄》的灿烂形成极大的反差。其实,我们把眼光看得远一点就会发现,全军覆没的并非中国一家,像美国电影也都折戟沉沙,去年风光的日本也没能锦上添花。对于他们,戛纳故然重要,但并没有像中国电影那样过分依赖,过分看中戛纳一类的国际大奖。
戛纳从某种程度上是极具排他性的,这种排他性是一种电影欣赏口味的排他性。凡不合乎欧洲电影口味的电影很难立足于戛纳。这也是美国总是不得意,而中国得宠又失宠的原因。
人们往往认为戛纳具有艺术性与开放性,不论是荷兰还是希腊,不论是香港还是日本,他们的影片都会被邀请并很可能一举获奖。但有多少人想到这开放是以一种追求深沉、追求异国情调,偶尔也喜爱标新立异,关注国际政治的一帮欧洲电影人的口味所左右的。
中国电影沦落到今天这种困境,很大程度是由于过分热衷于此类电影节所致。为适合这种欧洲电影审美而刻意以一种东方的、政治的、唯美的作品不断奉上,心理上对这种电影节大奖的敏感达到了不正常的地位。当戛纳人的口味变了之后,中国电影便发现自己没有真正的审美标准。中国电影只是一些戛纳或柏林、威尼斯宠儿。宠儿失宠是种很悲惨的事,不但失败,而且还让人瞧不起。
通过大电影节获奖引起国际对中国电影的重视,这原来只是一种策略,但当这种策略成为中国电影人的最终目的那便只能是一种毫无独立个性的奴化追求。但愿中国电影人能从这种病态追求中清醒过来,戛纳永远不会像你想得那样美好。